大医集团港股闯关:高瓴临阵撤退、家族控股权集中与财务失血三重绞杀

频道:热点快讯 日期: 浏览:3

  4月28日,西安大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:大医集团)递表港交所,中信建投国际、浦银国际、民银资本为联席保荐人。

  长期以来,大医集团深耕放射治疗领域。按照其说法,在中国,2024年每10台售出的伽玛放射外科产品中有7台来自大医品牌,集团在中国伽玛放射外科医疗设备市场中排名第一。

  即便头顶“市场第一”的光环,仍抵挡不住大医集团深陷亏损、持续失血等多重财务风险。

  财务可持续性与现金流压力

  大医集团长期处于亏损状态,2023年及2024年分别净亏损6978万元和9457万元,累计亏损达7.77亿元。

  尽管2024年毛利率提升至52.7%,但收入增长几乎停滞(2024年营收仅增长1.2%),主要依赖高毛利的TaiChi平台解决方案收入占比提升,而低毛利的数字化业务收入骤降82.7%。

  经营性现金流连续八年为负,2024年末现金储备仅1.26亿元,按当前消耗速率仅能支撑约40个月运营,叠加存货周转天数高达894天,存货减值风险显著。

  客户集中度与应收账款风险

  公司收入高度依赖前五大客户,2023年及2024年占比分别为58.4%和53.4%,最大客户贡献度一度达21.6%。贸易应收款项从2023年的1.59亿元增至2024年的2.71亿元,占流动资产28%,平均回款周期从172天延长至322天,坏账拨备压力加剧。客户集中度过高可能削弱议价能力,若主要客户流失或延迟付款,将直接冲击现金流及收入稳定性。

  技术商业化与研发投入失衡

  尽管CybeRay和TaiChiRT Pro两款核心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据优势(伽马刀市占率75.8%),但整体放疗设备市场份额仅4.7%,远低于行业头部企业。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高达43%,显著高于迈瑞医疗(10%)等同行,但核心产品适应症扩展仍处临床试验阶段,商业化进程缓慢。技术迭代风险突出,若竞争对手推出更具性价比或创新性产品,可能挤压其市场空间。

  股权结构与治理隐患

  刘海峰家族通过多层架构控制公司52.99%的表决权,且多名家族成员占据核心管理职位,存在决策集中化风险。高瓴在IPO前夕突击转让股权套现5000万元,引发市场对机构投资者信心不足的担忧。此外,历史上关联交易(如收购美国Prowess公司)未充分披露细节,可能存在利益输送或合规争议。

  行业竞争与政策依赖

  国内放疗设备市场85%份额由进口厂商主导,大医集团虽在伽马刀领域领先,但面临联影医疗(2024年营收超百亿元)等综合型巨头的挤压。政策端对医疗器械审批严格,产品注册周期长且存在不确定性,如TaiChiB多模式放疗系统尚未完成临床试验,若获批失败将影响市场拓展。此外,行业技术迭代加速,若未能持续创新或适应监管变化,可能丧失先发优势。

  公司曾于2021年撤回A股上市申请,多次融资后估值达51亿元但盈利能力未获验证,叠加高瓴等机构减持,可能引发投资者对其长期价值及管理能力的质疑。若此次港股IPO未能改善资金状况,持续亏损可能进一步削弱市场信任,加剧融资难度。

  (注: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)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验证码